這三大巨頭的舉措,仿佛是在為 AI Agent 的發展鋪設一條從個體到集體的進化之路。從大模型本身,到為大模型添加工具調用功能,再到大模型與工具的交互標準,最后到 AI Agent 之間的通信協議,這一系列的發展就像是為一個聰明的大腦逐步武裝四肢,賦予多種能力,最終使其能夠協作完成復雜任務,形成一個高效的團隊。

接下來,我們對 MCP、A2A 和 Function Calling 進行全面的解讀與對比,探討它們之間的具體區別以及如何實現合作。

—1— Function Calling:直接但缺乏擴展性

Function Calling 是由 OpenAI 等公司推動的一種技術,它允許大語言模型(LLM)通過自然語言指令與外部工具和服務進行交互,從而將自然語言轉換為具體的 API 調用。這一技術解決了大語言模型在訓練完成后知識更新停滯的問題,使大模型能夠獲取實時信息,比如:當前的天氣、股市收盤點數等。

image

第一、工作原理

Function Calling 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以下 4 個步驟來理解:

  1. 識別需求

  2. 選擇函數

  3. 準備參數

{
    "location": "北京",
    "unit": "celsius"
}
  1. 調用函數

  2. 整合回答

第二、對開發者的好處

對于開發者來說,使用 LLM 的 Function Calling 入門相對容易。

第三、局限性

然而,Function Calling 也有一些局限性:

第四、總結

Function Calling 是一種強大的工具,它為大語言模型提供了與外部工具和服務交互的能力,從而解決了大模型知識更新停滯的問題。

—2— MCP:構建 AI 應用與外部工具的橋梁

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是由 Anthropic 公司提出的一種協議,旨在解決不同大語言模型(LLM)與不同外部工具集成的標準化問題。通過 MCP,開發者能夠以一種統一的方式將各種數據源和工具連接到 AI 大模型,從而提升大模型的實用性和靈活性。

image

目前,MCP 生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支持,包括: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、OpenAI 的 GPT 系列、Meta 的 Llama 系列、DeepSeek、阿里的通義系列以及 Anysphere 的 Cursor 等主流模型均已接入 MCP 生態。

第一、MCP 的架構設計

MCP 采用了客戶端-服務器架構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組件:

image

  1. MCP 主機(Hosts)

  2. MCP 客戶端(Clients)

  3. MCP 服務器(Servers)

  4. 數據源

第二、MCP 的優勢

第三、總結

MCP 通過其客戶端-服務器架構和標準化的協議,為 AI 大模型與外部工具和數據源的集成提供了一個高效、安全且靈活的解決方案。

原文轉載自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UrI3ek7BZppkIO_TVpD4w

上一篇:

MCP 實踐:基于 MCP 和 A2A 實現 AI 應用架構設計新范式和案例落地

下一篇:

基于 MCP 實現推薦業務場景案例架構設計
#你可能也喜歡這些API文章!

我們有何不同?

API服務商零注冊

多API并行試用

數據驅動選型,提升決策效率

查看全部API→
??

熱門場景實測,選對API

#AI文本生成大模型API

對比大模型API的內容創意新穎性、情感共鳴力、商業轉化潛力

25個渠道
一鍵對比試用API 限時免費

#AI深度推理大模型API

對比大模型API的邏輯推理準確性、分析深度、可視化建議合理性

10個渠道
一鍵對比試用API 限時免費